饭饭原创:成本的奥秘(节选)原创
金蝶云社区-财友饭饭身份
财友饭饭
2人赞赏了该文章 817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11月21日 11:12:31

阿尧是一位体贴用心的丈夫和父亲。


为太太的投入,阿尧认为不是“洗尽铅华,归于平淡”,而是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情感。每逢节日或长假,阿尧要么给太太送花,要么安排自驾游,要么做顿饭或餐馆聚餐。。。


为孩子的投入,阿尧认为不是“千错万错,赔本不做”,而是要像孩子教育一样,赔也得上。阿尧初中给孩子上私立学校,双休日给报各种培训班,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。。。


这里,对于家庭成员的花费来说,丈夫、太太和孩子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一个“成本中心(传统成本法时)”,或者“作业中心(作业成本法时)”。


什么叫成本中心呢?就是以工序为成本对象归集核算各种成本的中心。

什么叫作业中心呢?就是以作业为成本对象归集核算各种成本的中心。


孩子作为“成本中心”或者“作业中心”时,直接成本好比就是学费、报班培训费等成本活动或作业活动的费用(只给孩子);间接费用好比就是一家人自驾游(三人共用)等。


太太作为“成本中心”或者“作业中心”时,直接成本好比就是送花、买首饰等成本(只送给太太);间接费用好比就是一家人聚餐(三人共用)等。


阿尧自己作为“成本中心”或者“作业中心”时,直接成本可能是阿尧自己或太太给阿尧买的衣服等成本(只自用);间接费用同上自驾游和聚餐等共用性成本活动或作业活动的费用。


什么叫“成本动因”,就是把共用性成本分摊给成本对象的依据。分为两种:

1、成本对象为成本中心(工序)或作业中心时:成本要分摊给成本中心(工序)或作业中心的依据,叫“资源动因”;

2、成本对象为产品或工程项目时:成本从成本中心(工序)或作业中心再分摊给成本对象,叫“工序动因(传统成本法)”或“作业动因(作业成本法)”


成本动因只是针对共用性成本才会涉及到的。


比如,一家人聚餐,或者一家人自驾游都是属于共用性的成本活动,如果问一个无聊的问题:聚餐费用或自驾游费用,分摊给一家三口,那各自成员的费用是多少?就要用到成本动因,即成本费用按照什么依据,分摊到各个成本中心呢。


我们说,成本动因,没有绝对的合理,只有相对的合理,即使不合理,也要有一个成本动因。


一家人聚餐的“成本动因”,这里最接近合理的依据,相对合理的可能是各成员的体重占比


一家人自驾游的“成本动因”,这里最接近合理的依据,可能是各成员的年龄占比,相对合理。


依据“成本动因”,分摊完了间接费用后,再结合已知的每个人发生的直接成本;能干啥用?——这样,那个无聊的问题就有了答案,即每个家庭成员的实际花销“成本报表(直接成本+间接费用)”就出来了。


——以上这个“例子”就可以理解为在干“成本核算”的活儿。


这张靠“成本核算”得到的“成本报表”出来以后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

直到“成本核算”的结果被延伸了以后,才会有意义。。。


怎么延伸?——就是“比较”。


因为知道了跟其他家庭比,花销是高还是低了;跟去年实际比,花销是高了还是低了;跟年初的打算比,是高了还是低了。接下来分析高低的原因


原因可能是:

  • 节日的数量变化了;

  • 旅游的规格不一样;

  • 饭局规格、饭量不一样;

  • 学校的档次或培训班的档次不一样;

  • 家庭收入不一样;

  • 。。。。。。

这样一分析,成本高低变化的原因,就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


没有家庭会闲着没事情去比较这个玩意儿。也讨厌去做,这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而已不用较真。


因为“没有比较,就没有伤害”,当成本核算有了对标,有了比较,“拉仇恨”的效果就出来了。一家企业尤是如此;成本对标的分析结果,才可以作为决策的依据。


比如一家企业有了和成本预算的、或者和去年成本实际的、亦或是和“竞争对手”的成本比较和分析;企业间“羡慕、嫉妒、恨!”就会产生了


企业管理者尤其喜欢看和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标数据。


举个例子,我原来在500强A企业工作。曾跟着公司团组出国,到美国同行那里学习考察。我们参观交流完了以后,回来向集团领导汇报总结,用了很多成本对标数据。其中有一项很醒目:管理费用的收入占比。


原来,国外同行企业和A企业是同产量规模级别,但国外同行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有28个人,它的业务全部都外包了;财务外包、研发外包、人力资源外包、设备外包等等。所以人家的管理费用很少,收入占比很低;相比之下,A企业当时管理人员上千人。组织机构多,管理成本大,所以A企业管理费用收入占比很高。人家百分之零点几,A企业占了10%以上。


受了这个成本对标数据的“刺激”后,A企业集团领导马上决定:成立集团“管理费用清理与改善项目组”,清理整顿旗下上百家子公司的管理费用。——这就叫“对标结果支持决策”。


这里顺便说一说对标数据的收集问题。

在外国的跨国公司里,财务干的活,其中有一个活,叫做“中央情报系统”,就是去搞到“市场情报信息、竞争对手情报信息、用户的情报信息”。

 

说的好听些叫做“中央情报系统”,说的不好听些,叫做“商业间谍”。人家很多“商业间谍”的活都是财务来干的,比如说:代理商供应商的评审、客户的评审、兼并收购等等情报获取就是财务干的事情。这个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、平常的商业行为。

 

但是这个在我们的很多企业里,一是觉得不好意思去做;二是即使做也一般理解是销售部门去做,而不是财务的事情。但相对来说,销售人员搞数据不是他的强项;财务人员搞数据是他的强项,因为他对数字比较敏感,数字概念的专业性强些,容易辨别哪些是需要的数据,也容易把对手或用户的关键数据筛选出来弄到手。


2.jpg

财务搞对标是强项。例如,很多企业会在分析报告中干一件事情:对标。那么对标一定是需要大量数据说话的,尤其是和竞争对手的对标,是最容易博管理者眼球的内容。除了与国内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标外,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对标也有决策价值。这也难怪有些国企组团出国到海外同行业参观考察,经常会带一名财务人员随同,因为他/她是带着搜集“对标”情报的“任务”去的,回来就会被要求写一个对标调查报告。


对标信息是打破“壁垒”做决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管理层想要获取的信息涉及的面很多,这样才更有利于决策。如果既有了市场的信息,又有了采购和销售的信息,还有中央情报系统的信息,那么这个信息资源就比较全面了,往往决策的命中率就会提高,有时某些信息情报甚至会决定成败。


比如:对供应商的信息和情报、用户的信息和情报的获取,就可以让公司在招投标,价格谈判,议价等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。也就是说,可以打破信息的不对称,打破信息壁垒,争取商业机会。可以做到采购销售不花冤枉钱,不盲目无谓给让利,兼并收购抓住时机等等。


而成本核算的结果,因为没有比较,没有对标,没有分析,所以无法作为决策的依据。

作者:范晓东,中欧商学院讲师,经济学硕士、高级会计师、注册税务师,拥有2家500强国企15年全物流财务实操及2年一线营销、2年房产开发公司财务总监经历,财友认知升级创始人,微信公众号:财友饭饭


赞 2